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

[人物] 哥哥的前張國榮時代


我從來都不算是張國榮(下稱“哥哥”)的忠粉,但他當紅的年代剛巧是我求學時期。所以,他的歌他的戲伴著我成長。我們求學的年代,正值他於歌壇、影壇稱王稱霸。那年代香港經濟起飛,人人有工開,


家肥屋潤,物慾橫流。當時樂觀得有點幼稚的港人,哪會測知到大概廿年後,即約哥哥、家駒和陳百強等明星逐一磒落之後,自己引以為傲的地方也從此走下坡、逐漸被去香港化。經濟美好的年代,演藝文化界也是巨星輩出。

樂壇巨人何止哥哥一?我們後來就知道,當時的天皇巨星原來就是香港唯一的SUPERSTAR。當他們逐漸離世後,香港再也沒法出與之匹敵的「星」。試問生於七十、八十後的所謂藝人,當中有多少人的演藝天份能如羅文、黃家駒、梅艷芳、張國榮,甚至仍然在世的葉德嫻、林子祥等人匹敵 (按︰我不是說絕對沒有,我是“寥寥無幾”)

還是說回哥哥吧。在形上學的層次,我們深信一個偉人(或巨星)之所以特別,在於他 () 逝世後雖死猶生,大家根本沒當他離開過。他影響披靡,超越。不同年代的人仍一直重播他的影像講話、歌聲、文字等等。經典例子如以一篇 “I Have A Dream” 撼動世人的Martin Luther KingBeatles、聖雄甘地、毛澤東、James Dean等。而東方的代表演藝界自然要數哥哥了。

在一般人而言,哥哥令他們懷念,到底是因為他的歌還是他的戲?還是兩者皆有?有些人說自己好懷念這位巨星,還不是因受到他的某首很紅的歌或某部很紅的戲之類的影響?而這些戲和歌其實也不過是哥哥在最紅的年代,與最強大的傳媒配合下演出的最商業最大眾的作品而矣。潛台詞是︰論藝術性,就未可真切地反映哥哥的造詣了。

所以,如果你是因為《倩女幽魂》以及《Monica》才意識到張國榮的存在,你對他的認識不算完整。

當然,誰沒有聽過哥哥的歌和看過他的戲?有許多人也不會因此成為哥哥的粉。反正是他的普粉、忠粉甚至對他沒啥感覺也毫無問題。哥哥在大家的心目中也可以「只」是一位曾經存在過的天皇巨星。他的自殺根本從一開始便不應該被美化。所以這種經扭曲了的哀悼主題 (由前經理人提出、CCTVB無限擴大、偽人舞台上落力「演出」)我就覺得大有問題 . ..這質疑就在此打住,因為離題了。

 
話說回來,如果我們忙不迭聲稱自己是忠粉,忙不迭跟大家一起「懷念哥哥」,閣下肯定自己認識哥哥嗎?要懷念一個人,應該從他或她最不為人知、最卑微的時代開始。只有這樣,你對他的懷緬就會顯得很有意義。

張國榮其實不是歌手,是演員。

如果大家自詡是哥迷,但其實對他的認識只從華星、CCTVB開始,即是,你哼得出的曲目或數得出的戲,來來去去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Monica、風繼續吹、倩女幽魂、英雄本色等等,你對哥哥的崇拜就實在太大路,太流於表面了。

張國榮的魅力在於,他可以不主流。在許多「後榮迷」眼中,可能並不知道他出身於香港的RTV,即麗的電視台 (現在經易主無數次後名為亞洲電視)

哥哥「早」在1977年,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亞洲業餘歌手大賽,以英文歌《American Pie》一曲獲香港區亞軍而入行。這些背景資料在張國榮的維基百科便可找到了。由於一台獨大,近日所謂的十年悼念演唱會只從哥哥的TVB盛世年代起大造文章,這等同忽略了他早年的努力,同時泯去了「非無線年代」的張國榮也是不公道的。

時光飛逝,再去到84年,哥哥麗的電視約滿,歌唱合約也轉到新東家。當時《風繼續吹》的專輯封面令我很感觸。比起其它更後期的封面,此時的他雖已有數年演出經驗,畢竟未曾大紅,故此他的形象仍然青澀,他流露的眼神仍是很茫然。他恍惚暗示,他對前路沒有多大的信心 **

《風繼續吹》即前《Monica》年代。如果自詡是哥迷,除了此主打歌外,大家仍記得起的歌尚有哪首?那一記耳光?片斷?緣份有幾多?讓我飛?不管您是誰?流浪?還是人生的鼓手?我自己就很喜歡默默向上游。我依稀記得哥哥講過他享受唱英文歌多過中文;而他雖不是資優生但他的英文科成績非常好。他在第一張中文專輯《情人箭》之前的都是英文專輯,包括《I like dreaming》和《Day Dreaming》。


Ok,
在我眼中的哥哥,我會較在意他的演出多過歌。我一直對他的演員身份更感興趣。我從來都不會認為張國榮唱而優則演。有可能他純粹以參加歌唱比賽入行志在成為演員。

在麗的時代,他的成名作應該是《浣花洗劍錄》(1977-8?),搭配的是一位叫文雪兒的女生。之後,他在RTV陸續參與的作品計有 (我盡力按年份先後排)︰《鱷魚淚》、《浮生六劫》、《對對踫》、《甜甜廿四味》、、《凹凸神探》(應為客串)、《遊俠張三丰》和《大內群英續集》(飾方世玉)等等。




我沒有全部看過他在ATV的演出,但仍有令我很難忘的作品。他在《遊俠張三丰 (1981)》裡飾演優柔寡斷的懿文太子(朱元璋之長子,早逝)。他與飾演其戀人的沈雙雙 (陳秀雯飾) 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,最後生離死別,教人悵然。

除了麗的外,張國榮也把自己的努力奉獻於香港電台電視部。這裡有多少人記得他的作品?稍為年紀大一點,相信會大概聽過他因為演出李碧華編劇的《歲月河山 - - 我家的女人》而得到英國電視展的演技獎。他飾演怕事怯懦又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少爺景生,從省城讀書回來,年輕、內心不滿家庭卻沒有勇氣反建制。不幸地,就在回家期間愛上父親的新妾侍 (陳毓娟飾)。他要在情緒上表達出內心處於抗拒卻又要屈服於權威之下(父親及封建制度)的矛盾。最後最後,懦弱還是戰勝了反判,使他離家不顧,招致與之相戀的年輕妾侍被村民判以「浸豬籠」的私刑。這是張國榮很優秀的演出,故事很沉重,卻配以淡然的、略帶哀怨的表達手法映照一段本來輕快的、本來屬於年輕人、更應該受到祝福的愛情。結果一個逃一個死,敢說你會憤怒到流淚。
 
此外,哥哥另一個令人怦然心動的演出還包括1981年的《島的故事 -- 沙之城》。他不是主角,主角是三男一女的年輕人,他們從繁忙的都市走到離島,偶然於一佛寺裡留宿。好玩的地方在於,光頭的哥哥在裡面一句對白都沒有鏡頭下的他長相清秀,很會用眼神做戲。我相信他光頭也因為同時兼顧《大內群英》的演出。

大家可記得他與當時年僅十來歲的陳安瑩合作過另一短劇︰《屋簷下 -- 死結》?故事講他安瑩和嚴秋樺 (“怪獸”) 陷於一段三角關係,最後還要激烈到車毀人亡!記憶中還有哥哥與當時已屆中年的鄭佩佩合演的《臨歧︰女人三十三》。戲名也知故事說什麼吧?Bingo! 姐弟戀是也。***
 
 
當然,真正使哥哥成為巨星還是日後在商業成就上取得空前成功的《英雄本色》、《胭脂扣》、《縱橫四海》等等。而我心中哥哥的最佳演出,始終是《我家的女人》、《游俠張三丰》、《胭脂扣》、《霸王別姬》、《阿飛正傳》、《春光乍洩》、《鎗王》. .. 及邪到不行的《異度空間》。

最後,我想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以下幾點︰

一、在哥哥真正走紅的年代,大家習慣拿他與Alan Tam比較。在此無心開罪後者歌迷,但哥哥與Alan比較,實在是一位藝術家與藝人的分別。
二、沒錯,張國榮之所以是天皇巨星,因為他在80年代到2000年期間演出過無數繪炙人口的作品。沒有這些經典便沒有天皇巨星張國榮。不過,「前張國榮」同樣重要,他走紅前的演出經驗與結下的人緣,是鑄造他日後非凡成就的養料。
如沒有他在《我家的女人》與李碧華下情誼,十多年後她就未必會堅持起用張國榮 (而非尊龍) 演出《霸王別姬》了。詳情請看她的一本散文集(《白開水》?忘了)詳述她跟哥哥惺惺相惜的因緣。
三、雖然哥哥就是哥哥,是一位歷久不衰的偶像,但他選擇自殺結束生命,始終是不好的行為,姑勿論他當時所作的決定是不是受傳言中的情緒病影響。我偏向相信,就是活在光環下太久,明星慣於備受寵愛,當私下面對生活難題時會顯得不知所措。甚至被抬舉得太久,真的當了自己是神,因此選擇在自己風華絕代的一刻以自殺結束生命,從而把一生傳奇化。


我太理性,絕不同意大家再美化他自殺的行為。縱使他是哥哥。


四、寫這一篇文章,只為略盡棉力還原非主流光環下的一個張國榮。況且,寫哥哥也是好玩的事情,畢竟他的存在伴隨著我的成長,藉著寫他我回顧了自己的過去。「張國榮」從來都不是我巨大的偶像,但他事業上的前、中、後期原來都與我們息息相關。


**
這裡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︰話說哥哥推平生第一張粵語專輯《情人箭》時走反叛形象,但他可能未被大眾接受,在一次公開表演 (其實也只是一些三流的社區演出) ,哥哥把自己帽子拋向台下,觀眾竟大喝倒采 (狂噓) ,又把它扔回。若干年後的今天,您會想像到有歌迷嫌棄 . .. 哥哥的帽子


*** 張國榮與港台合作的電視劇在市場上有光碟推出。港台出品、洲立發行。

 
 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